智能“擎朗”机器人 危重病房的配送员
2020-03-19

在佑安医院新冠肺炎重症病区的走廊里,一台白色的“擎朗”快速滑行穿过通道,准确立定在病房门口,“您的物品到了,请取走您的物品。”它传出的声音温柔又礼貌。不一会儿,病房里面的人开门将物品取走,“擎朗”脚部的液晶屏闪了几秒,转身原路折返。


这个刚刚完成送医疗器械任务的“擎朗”是智能配送机器人,疫情发生以来它和小伙伴一起不知疲倦地“战斗”在医院,往返于护士站、病房,以及配餐室、化验区之间,承担着运送物品的任务。


51.jpg


不怕感染

阻断病毒“人传人”链条


“擎朗”智能机器人有个胖胖的“大肚子”,肚腹部位有三层空间用来摆放物品,只要将物品放置在托盘上,触摸屏幕输入隔离区的房间号,它就会自动追踪房间号,并将物品准确送达。它们让抗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减少直接接触病毒的机会,并且减轻繁复的工作内容,让白衣卫士能投入与病毒的对抗中。


这些不怕感染的智能机器人来自北京美臣保理投资管理公司,其董事长黄轶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,疫情发生后,公司向北京多家医院无偿提供了200台智能配送机器人和部分电话访谈机器人,并紧急召回有经验的工程师,到医院设计、调试后送它们顺利“上岗”。配送机器人利用全自主免接触的配送方式,可以阻断新冠病毒“人传人”链条,减少隔离区内部传染的可能性,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,节省一次性防护用品。主要应用于医院的餐食、医疗器械配送,隔离点物资的传递及电话咨询、远程筛查等服务。


配送不迷路 记录可追踪


配送机器人在长长的走廊内直行、转弯,从一个点将物品运送至另一个点,能够准确地停在目的地,它的定位和移动能力,靠的是自身的电子标识导航系统。除此之外,它也可以将隔离区内的物品运送出来——隔离区内的人通过手机发起呼叫,机器人将物品收集后,再返回回收点。这样一来,降低了医护人员收集病患废弃物、化验样品带来的感染风险。


机器人行走中还会实时探测识别周围环境,避免与人、障碍物发生碰撞,完成物资的点对点配送。同时,机器人配送中的所有信息也会被同步到控制终端,便于使用者追踪配送记录。


当然,这一切要依赖于工程师先期进入的现场设计。在配送机器人进入医院工作前,工程师要提前到医院勘察现场、设计应用场景,完成各楼层的设定,并做好线路规划。“他们在医院走廊顶部贴上电子标识,每个电子标识的距离在80厘米至1米之间,机器人经过时便可以辨别出其房间号,进而将物品准确送达。”黄轶说,“到目前为止,已经有地坛医院、佑安医院、世纪坛医院、友谊医院、朝阳医院等十几家落地应用。”


人工智能“建议”落地


机器人入驻危重病房


疫情刚发生时,看到医护人员的辛劳,黄轶特别想做些什么,“刚开始做了远程问诊、咨询的服务,后来发现这次病毒感染力很强,就想送些配送机器人。”1月26日他接连写了关于“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进行科技防疫”的两三篇建议提交给北京市政协、民建市委,很快收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回复,经北京市医管局指导联系对接医院,“大年初三开始到有需求的医院,设计落地应用场景。”


佑安医院是北京市收治新冠肺炎的重点医院,黄轶带队进入危重病房勘察、设计。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直到现在夜静时分他心里还常“犯嘀咕”,那是疫情最严峻的时候,进危重病区说不忐忑是假的,“那会儿大街上碰到人,大家还得躲远点儿呢。真跟病毒站在一块儿了,心理压力还是挺大的。”原本发朋友圈记下这特殊时刻,怕家里人担心,他赶紧又删了。


通过这次疫情,黄轶也感到人们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存在一些误区,“大家都觉得机器人跟电脑一样,只不过会走。但实际上智能机器人在每个领域的应用都不一样,比如配送机器人、交互机器人等等,应用场景都不一样。并且相对于研究端来说,很多人更不了解应用端,其实应用是个培养它的过程。”


近日一些由于人工防控、检查引发的社会新闻令他感到隐忧,“有的还引起争斗,造成恶性事件”。他希望能够在社会上树立科学的防范意识,更多的公共场所能采用人工智能加强防范,像小区、人员密集的写字楼、车站等场所,“智能机器人可以减少人工投入并快速检测、快速通过,缓解恐慌情绪。”